都说亚马逊的尽头是单干,不少中小卖家创业者都出身于运营岗,但谁又知道,有多少运营单干后又重新回到公司,老老实实当回了打工人。
在跨境圈,“单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听多了亚马逊造富神话,深受996是福报、35岁让位困扰的打工人,更有了分一杯羹的想法。
对于运营出去单干这件事,卖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人性使然,拦是拦不住的,整天防着也不现实,只要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做好他们的工作就可以;有的人则无法接受,觉得自己投入了时间、精力和资金培养的人,最后却不能为自己所用,很不甘心,而且也怕他们出去单干后抄公司的产品来卖。
亚马逊运营都有一个“单干梦”,但回头来看,出来单干的亚马逊运营并不是每个人都取得了成功。创业并不是单纯依靠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事,除了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还包含了一些运气成分,特别是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创业更是艰难。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许多抱着拼一把的想法出来单干的人,原想着成功了就能买车买房,财富自由,但很快就被现实打败,创业梦碎,最后无奈重新找一家公司入职,继续做回打工人。
你身边出来单干的运营现在成功了吗?期间要承受的压力大吗?失败的那些人重新回到职场,是否会被“另眼相待”?回来继续找工作,他们会隐藏自己的单干经历吗?
每天2千亚马逊新卖家入场,有多少运营单干去了?
根据Marketplace Pulse研究,自2016年以来,每天都有超过2000名新卖家加入亚马逊的21个全球市场。其中不乏出来单干的亚马逊运营。
2016年亚马逊尚处于红利期,乘着时代的红利,傲基科技、有棵树等大卖营收获得了突破性增长,但时至今日,亚马逊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不仅价格战不止不休,而且内卷严重。
有人说跨境电商的野蛮增长在2022年已经画下了句号。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干,需要承受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但很多人还是义无反顾地辞职,然后投身到这个战场。
张安(化名)是一个拥有四年经验的亚马逊运营,最近一年多一直想逃离办公室,今年六月这种不想工作的情绪到达了顶峰,因此之前一直没有单干想法的他,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出来自己开店。
与张安想要拥抱自由的工作时间不同,驱使姜嘉(化名)出来单干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钱,作为一个拥有五年亚马逊运营经验的人,他十分清楚做亚马逊的风险有多高,但最后还是因为不能再忍受为了达成业绩目标而不断内耗自己,最后拼死累活只能拿为数不多的提成。
亚马逊运营单干逃不开几个原因:一方面为钱,另一方面为了自由,还有就是35岁职场危机。
其中,金钱的诱惑占最大比重。跨境电商是一门门槛不太高的生意,而一旦成功,回报率却很高,依靠打工很难实现,即便做到管理层,也还是存在薪资天花板。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给老板打工,假设一个月销售额20万美元,毛利率15%,按毛利的5%算提成,即1500美元(约1100元)。为了做到这个业绩,付出的努力必定不少,加班是常态。
如果是给自己打工,因为不需要考虑提成点,所有的毛利都将是自己的,因此即便月销售额仅2万美元,同样的毛利率下,也有3000美元(约2200元)。而且单干有这样一个心理,即再苦再累,加班再多,也是为自己赚钱,和给公司打工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再谈年龄焦虑问题。在跨境电商圈,年龄危机问题一直存在,在一些行业论坛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做了5年运营,30岁了没升管理岗,该何去何从”“今年29岁,最近面试运营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年龄是我的劣势”。不仅如此,部分公司的亚马逊运营岗位招聘要求上也设置了年龄门槛,比如将应聘者的年龄限定在20~30岁、26岁以下,或者直接表明只招95后或者00后。
从职业本身来看,亚马逊运营岗门槛并不高,也不像很多技术岗位一样越老越吃香,所以10年经验和2-5年经验的运营,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确实很容易被年轻人取代。而如果一个30岁+的人出去应聘基础运营岗也基本没太大优势。
所以很多人都说,亚马逊运营做到最后只有两条路,要么在公司里干到管理层,要么就单干。不过,管理层僧多粥少,所以到最后大多数运营还是要走单干的路。
最后就是自由度的问题。公司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作为员工要遵守,但如果自己创业,就不需要受这些束缚。
不久前,一位运营在阐述其单干的原因时就表示,除了职业疲惫感,工作压力大,和工作内容枯燥之外,另外很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工资天花板低,以及运营岗位可替代性太高,职业发展受限。
不过,创业这件事,成功毕竟只占少数,单干虽然收益高,但风险也高,所以不少运营在单干失败后,又重新回到了原点,找一家公司继续上班。
单干着单干着,还是回来上班了
之前在论坛上有一个帖子很火,内容讲的是一个有4年亚马逊运营经验,并且已经做到公司管理层的人,在2019年底凑了300多万,辞去工作准备自己大干一场。没想到将近1年过去,却亏损了100多万,而他的反映却是“即使亏钱,看着一个个订单也让人莫名开心。”
但并不是每个单干失利的人都拥有他这样的好心态,甚至很多人在创业前期,就因为承受不了压力早早败下阵来。
与上述运营一样,刘明(化名)也是抱着大干一场的想法在不久前离职单干,期间每天积极选品,但这样的日子连续过了三个月,业务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加上自制力差,人开始变得懒散,于是深觉这样的日子没盼头的他打算重新回去上班。仅仅三个月,他完成了从打工人到创业者,再到打工人的切换。
今年5月,一名单干卖家表示自己也已经在面试的路上。与刘明相比,他的单干时间持续比较长(超过一年),不过也在接连遭遇一个月内亏损数万元,以及主力大货遇到安全合规问题全部下架等一连串打击后,选择了重新回归职场。
在业内,像他们这样原本踌躇满志,最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还有很多。创业失败后,他们要么转行,要么回去上班。
很多人都说,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尤其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选择单干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运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亚马逊知识储备是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还要有许多外部资源的辅助。
在公司,一个产品很容易就能推起来,那是平台、资源和团队多方支持的结果。单干时,拿货、打包、选品、运营、做图全部都需要自己来完成,这时候很多人才发现单干原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对此,去年下半年开始单干的李安(化名)深有感触。他说,以前在公司,产品很快就推起来了,但到自己单干时,虽然产品经过了认真挑选,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做图、写文案,却很难推起来。看着平静无波的单量,他突然变得不自信起来,也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那些把公司提供的壁垒当成自己实力的人,出来单干后往往多以失败收场。另外,经过分析发现,那些单干失败的运营通常会有几个特点:
一是仍沿用公司思维,但其实单干后无论在资金实力,还是资源配置上都与公司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选品、运营方法等都应相应作出调整;
二是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做亚马逊,核心还是在产品。普通人创业容错率很低,一旦产品方向出错,资金直接承压,信心也会受挫,这在单干初期相当要命。对此,一位单干的运营就曾表示,作为一个单打独斗的小卖,他在选品上一直十分小心谨慎,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失误;
三是没有做好独自承压准备。单干很多时候就是一台电脑,一个人,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来处理,很孤独,压力也很大,而且这种压力和在公司时完全不是一个层级。在公司,风险有老板担着,但单干,出错了只能自己扛着;
四是做事束手束脚。创业时花的都是自己的钱,而且资金也有限,所以在做一些运营操作时,往往不够果断大胆,顾虑也多,比如在投广告时,抠抠搜搜的,效果自然就差;
五是把期待值放太高。将单干与挣大钱划等号,一旦前期没有产生收益,或者收益不理性,就容易退缩。
单干是资源累积、自身性格、知识储备、资金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干成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可能仅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完成。尤其在现在的这样的大环境下,成功的概率更是大打折扣。
红利过去,单干机会还有多大
已经单干半年,但亚马逊账面还是负值的王宁(化名)表示自己压力很大,单量平静如水,广告砸不出水花,退货还很多,现在压了一堆库存,评估过各种方案后,居然弃置的损失最小,看到这种结果,他突然对自己半年来的努力产生了怀疑。
从整体上来看,现在亚马逊运营出来单干,需要面临的挑战有三方面:一是竞争已然越来越激烈的亚马逊平台;二是参与流量竞争的平台越来越多;三是海外消费者消减支出。
近几年,提及亚马逊,“内卷”“价格战”是谈论得最多的两个话题。作为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之一,亚马逊显然比其他平台稳定许多,同时也掌握着更多的流量,因此吸引了众多卖家入驻,当然也是很多中国卖家出海时的首选入驻平台。
从前文可知,亚马逊每天入场的新卖家就超过2000个,人越来越多的结果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点从亚马逊广告费的上涨速度以及新品牌的增长量也可以明显感觉到。
过去五年亚马逊广告费用急剧增加。海外媒体调查显示,在2016年到2021年期间,亚马逊广告成本在卖家整体成本的占比,已经从1.1%涨到了4.6%。也就是说,仅仅5年,亚马逊广告费就翻了4倍。这进一步推动了亚马逊收入的增长,Marketplace Pulse数据表明,现在亚马逊将卖家收入的50%以上收入囊中,而五年前这一比例为40%。
从新品牌的涌入量也可以感受到竞争的激烈程度。Marketplace Pulse报道称,2021年,在亚马逊上进行品牌注册登记的品牌超过70万个,与2020年的50万个相比,增加了40%。现在,即使看似随机生成的名称,如LORELEI、RORSOU、MAJCF或VBIGER,都有可能是商标品牌。
也正因为如此,2021年,当亚马逊品牌聚合商大肆收购亚马逊店铺/品牌时,许多卖家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除了内部的竞争,外部还有群狼环伺。目前最热门的渠道当属Temu和TikTok了,不久前专注于独立站业务的时尚巨头SHEIN宣布开放卖家入驻,蛋糕又被分出去一块。
自Temu诞生,其对亚马逊的威胁论一直就存在,前期很多人都都这个论断持怀疑态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不无道理。
自推出之日起,Temu就凭借不断击穿的低价战术迅速打开海外市场。目前,已在全球共开设了27个海外市场,囊括了亚洲、欧洲、北美、拉美以及大洋洲等众多地区。
Temu的快速扩张表明海外消费者很吃“低价”这一套,正是因为如此,亚马逊上的低货值产品最先受到冲击,现在随着它的进一步扩张,影响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如今,不仅消费者跑到了Temu,不少亚马逊卖家也将宝押在了这个快速扩张的新平台。
有数据显示,从2023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Temu的季度下载量增加一倍以上,从3100万跃升至7400万。而且人气仍在提升,正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重要应用。
在Temu加速扩张的同时,TikTok也在加大其电商业务的布局。此前,TikTok的电商业务重心一直在东南亚。此前有消息显示,TikTok计划在今年将全球电商业务的规模扩大四倍,达到200亿美元的GMV,其中,东南亚地区的GMV或将达到150亿美元。但现在随着英国和美国两个站点的相继开通,其全球扩张的野心已经暴露无疑。
除了做好外功,TikTok还重视内功的“修炼”,比如,为了保障平台上的商家的流量,近期关闭了半闭环,还有开始在东南亚内测TikTok Shop商城。有媒体报道,按照官方的计划,到年底其商城GMV占比达50%,也就相当于超过75亿美元。
根据Sensor Tower刚发布的数据,TikTok已经连续12个季度位列全球下载量榜首,所以其未来在电商领域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这些挑战之外,现在的消费环境也是单干运营需要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经济下行、通货膨胀影响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Nfinite日前发布的一份《假日购物者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正面临消费紧缩的局面,因此在今年的假期购物季中,他们将更加注重省钱,并积极寻求折扣。
其主要发现如下:
30%的受访者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假日购物预算有所减少。
33%的消费者表示,与去年相比,他们打算购买更少的节日主题或季节性产品。
66%的消费者表示会主动寻求产品折扣。
而他们减少开支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省钱(46%)、经济不确定性(39%)和个人财务状况的变化(38%)。
都说亚马逊的尽头是单干,不少中小卖家创业者都出身于运营岗,但谁又知道,有多少运营单干后又重新回到公司,老老实实当回了打工人。
在跨境圈,“单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听多了亚马逊造富神话,深受996是福报、35岁让位困扰的打工人,更有了分一杯羹的想法。
对于运营出去单干这件事,卖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人性使然,拦是拦不住的,整天防着也不现实,只要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做好他们的工作就可以;有的人则无法接受,觉得自己投入了时间、精力和资金培养的人,最后却不能为自己所用,很不甘心,而且也怕他们出去单干后抄公司的产品来卖。
亚马逊运营都有一个“单干梦”,但回头来看,出来单干的亚马逊运营并不是每个人都取得了成功。创业并不是单纯依靠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事,除了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还包含了一些运气成分,特别是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创业更是艰难。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许多抱着拼一把的想法出来单干的人,原想着成功了就能买车买房,财富自由,但很快就被现实打败,创业梦碎,最后无奈重新找一家公司入职,继续做回打工人。
你身边出来单干的运营现在成功了吗?期间要承受的压力大吗?失败的那些人重新回到职场,是否会被“另眼相待”?回来继续找工作,他们会隐藏自己的单干经历吗?
每天2千亚马逊新卖家入场,有多少运营单干去了?
根据Marketplace Pulse研究,自2016年以来,每天都有超过2000名新卖家加入亚马逊的21个全球市场。其中不乏出来单干的亚马逊运营。
2016年亚马逊尚处于红利期,乘着时代的红利,傲基科技、有棵树等大卖营收获得了突破性增长,但时至今日,亚马逊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不仅价格战不止不休,而且内卷严重。
有人说跨境电商的野蛮增长在2022年已经画下了句号。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干,需要承受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但很多人还是义无反顾地辞职,然后投身到这个战场。
张安(化名)是一个拥有四年经验的亚马逊运营,最近一年多一直想逃离办公室,今年六月这种不想工作的情绪到达了顶峰,因此之前一直没有单干想法的他,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出来自己开店。
与张安想要拥抱自由的工作时间不同,驱使姜嘉(化名)出来单干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钱,作为一个拥有五年亚马逊运营经验的人,他十分清楚做亚马逊的风险有多高,但最后还是因为不能再忍受为了达成业绩目标而不断内耗自己,最后拼死累活只能拿为数不多的提成。
亚马逊运营单干逃不开几个原因:一方面为钱,另一方面为了自由,还有就是35岁职场危机。
其中,金钱的诱惑占最大比重。跨境电商是一门门槛不太高的生意,而一旦成功,回报率却很高,依靠打工很难实现,即便做到管理层,也还是存在薪资天花板。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给老板打工,假设一个月销售额20万美元,毛利率15%,按毛利的5%算提成,即1500美元(约11000元)。为了做到这个业绩,付出的努力必定不少,加班是常态。
如果是给自己打工,因为不需要考虑提成点,所有的毛利都将是自己的,因此即便月销售额仅2万美元,同样的毛利率下,也有3000美元(约22000元)。而且单干有这样一个心理,即再苦再累,加班再多,也是为自己赚钱,和给公司打工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再谈年龄焦虑问题。在跨境电商圈,年龄危机问题一直存在,在一些行业论坛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做了5年运营,30岁了没升管理岗,该何去何从”“今年29岁,最近面试运营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年龄是我的劣势”。不仅如此,部分公司的亚马逊运营岗位招聘要求上也设置了年龄门槛,比如将应聘者的年龄限定在20~30岁、26岁以下,或者直接表明只招95后或者00后。
从职业本身来看,亚马逊运营岗门槛并不高,也不像很多技术岗位一样越老越吃香,所以10年经验和2-5年经验的运营,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确实很容易被年轻人取代。而如果一个30岁+的人出去应聘基础运营岗也基本没太大优势。
所以很多人都说,亚马逊运营做到最后只有两条路,要么在公司里干到管理层,要么就单干。不过,管理层僧多粥少,所以到最后大多数运营还是要走单干的路。
最后就是自由度的问题。公司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作为员工要遵守,但如果自己创业,就不需要受这些束缚。
不久前,一位运营在阐述其单干的原因时就表示,除了职业疲惫感,工作压力大,和工作内容枯燥之外,另外很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工资天花板低,以及运营岗位可替代性太高,职业发展受限。
不过,创业这件事,成功毕竟只占少数,单干虽然收益高,但风险也高,所以不少运营在单干失败后,又重新回到了原点,找一家公司继续上班。
单干着单干着,还是回来上班了
之前在论坛上有一个帖子很火,内容讲的是一个有4年亚马逊运营经验,并且已经做到公司管理层的人,在2019年底凑了300多万,辞去工作准备自己大干一场。没想到将近1年过去,却亏损了100多万,而他的反应却是“即使亏钱,看着一个个订单也让人莫名开心。”
但并不是每个单干失利的人都拥有他这样的好心态,甚至很多人在创业前期,就因为承受不了压力早早败下阵来。
与上述运营一样,刘明(化名)也是抱着大干一场的想法在不久前离职单干,期间每天积极选品,但这样的日子连续过了三个月,业务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加上自制力差,人开始变得懒散,于是深觉这样的日子没盼头的他打算重新回去上班。仅仅三个月,他完成了从打工人到创业者,再到打工人的切换。
今年5月,一名单干卖家表示自己也已经在面试的路上。与刘明相比,他的单干时间持续比较长(超过一年),不过也在遭遇一个月内亏损数万元,以及主力大货遇到安全合规问题全部下架等一连串打击后,选择了重新回归职场。
在业内,像他们这样原本踌躇满志,最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还有很多。创业失败后,他们要么转行,要么回去上班。
很多人都说,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尤其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选择单干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运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亚马逊知识储备是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还要有许多外部资源的辅助。
在公司,一个产品很容易就能推起来,那是平台、资源和团队多方支持的结果。单干时,拿货、打包、选品、运营、做图全部都需要自己来完成,这时候很多人才发现单干原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对此,去年下半年开始单干的李安(化名)深有感触。他说,以前在公司,产品很快就推起来了,但到自己单干时,虽然产品经过了认真挑选,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做图、写文案,却很难推起来。看着平静无波的单量,他突然变得不自信起来,也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那些把公司提供的壁垒当成自己实力的人,出来单干后往往多以失败收场。另外,经过分析发现,那些单干失败的运营通常会有几个特点:
一是仍沿用公司思维,但其实单干后无论在资金实力,还是资源配置上都与公司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选品、运营方法等都应相应作出调整;
二是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做亚马逊,核心还是在产品。普通人创业容错率很低,一旦产品方向出错,资金直接承压,信心也会受挫,这在单干初期相当要命。对此,一位单干的运营就曾表示,作为一个单打独斗的小卖,他在选品上一直十分小心谨慎,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失误;
三是没有做好独自承压准备。单干很多时候就是一台电脑,一个人,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来处理,很孤独,压力也很大,而且这种压力和在公司时完全不是一个层级。在公司,风险有老板担着,但单干,出错了只能自己扛着;
四是做事束手束脚。创业时花的都是自己的钱,而且资金也有限,所以在做一些运营操作时,往往不够果断大胆,顾虑也多,比如在投广告时,抠抠搜搜的,效果自然就差;
五是把期待值放太高。将单干与挣大钱划等号,一旦前期没有产生收益,或者收益不理想,就容易退缩。
单干是资源累积、自身性格、知识储备、资金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干成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可能仅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完成。尤其在现在的这样的大环境下,成功的概率更是大打折扣。
红利过去,单干机会还有多大
已经单干半年,但亚马逊账面还是负值的王宁(化名)表示自己压力很大,单量平静如水,广告砸不出水花,退货还很多,现在压了一堆库存,评估过各种方案后,居然弃置的损失最小,看到这种结果,他突然对自己半年来的努力产生了怀疑。
从整体上来看,现在亚马逊运营出来单干,需要面临的挑战有三方面:一是竞争已然越来越激烈的亚马逊平台;二是参与流量竞争的平台越来越多;三是海外消费者削减支出。
近几年,提及亚马逊,“内卷”“价格战”是谈论得最多的两个话题。作为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之一,亚马逊显然比其他平台稳定许多,同时也掌握着更多的流量,因此吸引了众多卖家入驻,当然也是很多中国卖家出海时的首选入驻平台。
从前文可知,亚马逊每天入场的新卖家就超过2000个,人越来越多的结果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点从亚马逊广告费的上涨速度以及新品牌的增长量也可以明显感觉到。
过去五年亚马逊广告费用急剧增加。海外媒体调查显示,在2016年到2021年期间,亚马逊广告成本在卖家整体成本的占比,已经从1.1%涨到了4.6%。也就是说,仅仅5年,亚马逊广告费就翻了4倍。这进一步推动了亚马逊收入的增长,Marketplace Pulse数据表明,现在亚马逊将卖家收入的50%以上收入囊中,而五年前这一比例为40%。
从新品牌的涌入量也可以感受到竞争的激烈程度。Marketplace Pulse报道称,2021年,在亚马逊上进行品牌注册登记的品牌超过70万个,与2020年的50万个相比,增加了40%。现在,即使看似随机生成的名称,如LORELEI、RORSOU、MAJCF或VBIGER,都有可能是商标品牌。
也正因为如此,2021年,当亚马逊品牌聚合商大肆收购亚马逊店铺/品牌时,许多卖家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除了内部的竞争,外部还有群狼环伺。目前最热门的渠道当属Temu和TikTok了,不久前专注于独立站业务的时尚巨头SHEIN宣布开放卖家入驻,蛋糕又被分出去一块。
自Temu诞生,其对亚马逊的威胁论一直就存在,前期很多人都都这个论断持怀疑态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自推出之日起,Temu就凭借不断击穿的低价战术迅速打开海外市场。目前,已在全球共开设了27个海外市场,囊括了亚洲、欧洲、北美、拉美以及大洋洲等众多地区。
Temu的快速扩张表明海外消费者很吃“低价”这一套,正是因为如此,亚马逊上的低货值产品最先受到冲击,现在随着它的进一步扩张,影响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如今,不仅消费者跑到了Temu,不少亚马逊卖家也将宝押在了这个快速扩张的新平台。
有数据显示,从2023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Temu的季度下载量增加一倍以上,从3100万跃升至7400万。而且人气仍在提升,正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重要应用。
在Temu加速扩张的同时,TikTok也在加大其电商业务的布局。此前,TikTok的电商业务重心一直在东南亚。有消息显示,TikTok计划在今年将全球电商业务的规模扩大四倍,达到200亿美元的GMV,其中,东南亚地区的GMV或将达到150亿美元。但现在随着英国和美国两个站点的相继开通,其全球扩张的野心已经暴露无疑。
除了做好外功,TikTok还重视内功的“修炼”,比如,为了保障平台上的商家的流量,近期关闭了半闭环,还有开始在东南亚内测TikTok Shop商城。有媒体报道,按照官方的计划,到年底其商城GMV占比达50%,也就相当于超过75亿美元。
根据Sensor Tower刚发布的数据,TikTok已经连续12个季度位列全球下载量榜首,所以其未来在电商领域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这些挑战之外,现在的消费环境也是单干运营需要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经济下行、通货膨胀影响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Nfinite日前发布的一份《假日购物者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正面临消费紧缩的局面,因此在今年的假期购物季中,他们将更加注重省钱,并积极寻求折扣。
其主要发现如下:
30%的受访者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假日购物预算有所减少。
33%的消费者表示,与去年相比,他们打算购买更少的节日主题或季节性产品。
66%的消费者表示会主动寻求产品折扣。
而他们减少开支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省钱(46%)、经济不确定性(39%)和个人财务状况的变化(38%)。
扫码关注二维码
2025-01-15 13:39
2025-01-12 12:07
2025-01-14 19:04
2025-01-16 09:16
2025-01-16 09:27
2025-01-14 11:08
扫码加入社群
扫一扫
关注亿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