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亚马逊贿赂案有新进展。
跨境电商平台同线下实体店相比,走入公众视野的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盈利能力较强,吸引了众多卖家。不过,其平台监管及力度上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监管体系和强有力的权威性,这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亚马逊、沃尔玛等大型平台更是成为了他们的“偏爱”。
亚马逊险些又出事,多人涉嫌操纵百万市场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亚马逊起诉香港刷单公司刚过去不久,又一件与亚马逊相关的事情引起了卖家的注意。
美国西雅图当地检察官尼克·布朗近日宣布,两名参与贿赂亚马逊员工和承包商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在地方法院对联邦指控的多项罪名中表示认罪。其中就包括通过欺诈、贿赂等行为在亚马逊商城上为部分卖家谋取利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据了解,两名认罪人分别为32 岁的约瑟夫·尼尔森和33 岁的克里斯汀·莱切斯,二人都是纽约居民。他们承认自己所犯的罪包括共谋进行电汇欺诈、共谋违反《旅行法》和提交虚假纳税申报表。消息称,此次的宣判定在今年的9月9日,而此次被告的不只该二人。
目前在被告的六名不法分子中,已有三名承认他们参与了一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操纵亚马逊市场的计划。由于涉及金额较大,本次案件也引起了业内对此类黑灰产业链的进一步关注。
从案件的具体内容来看,几人共同密谋的行为包括合谋行贿亚马逊员工和承包商,从而使他们通过自己特有的权限(对亚马逊网络和机密信息的访问权限)为部分卖家谋取不正当利益,如干扰监控所售商品安全性和真实性、发布不实言论等。
另外,上述两人还承认他们合谋行贿:获取亚马逊的机密商业信息;让被暂停的第三方卖家和产品列表在市场上恢复;规避亚马逊对某些产品的限制和限制;通过歪曲商品来源来获取受限产品类别;操纵客户评论;并监视和攻击其他商家和产品列表等。
尼尔森还承认在2017年提交了虚假纳税申报表,使该地税收损失超过4.4万美元。除此之外,他还补充道在2018年、2019年,其未能代表其亚马逊咨询公司提交纳税申报表。对于其他几人,消息称还在进一步审理中,几人将根据所犯的罪行面临不同程度的法律责任和一定数额的罚金。
不难想象,若此类案件频繁发生,将对平台及卖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要注意的是,虽说案件发生在国外,但由于平台信息的共通、共享以及保密性,国内外多数卖家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近两年来,亚马逊已多次成为此类不法分子的重点“作案对象”。在“地下产业链”巨大利益的驱使下,除外部人员外,平台内部的员工有时也成为了这些不法分子的同谋,对卖家在平台的公平竞争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早前因为帮助卖家劫持其它卖家账户和产品,就有7名员工被亚马逊解雇。
勾结案件并非首次,电商圈乱象不止
据外媒报道,一名卖家通过LinkedIn和Facebook招募亚马逊员工,以此来劫持其它卖家的账户并复制他们的产品,几年的时间一共涉及16万美元的交易金额。事情一经发现,此七名员工便被亚马逊解雇。
通过贿赂亚马逊内部员工,该名卖家可以复制其他卖家的畅销产品,同时屏蔽原卖家的链接,其中一位受害卖家表示,自己因此损失了数十万美元,并被迫解雇一半员工。过程当中,他们还会制定赎金来威胁卖家,以恢复账户为由进行勒索等。
诸如此类的亚马逊员工与卖家相互勾结之事间有发生,对此有卖家表示,圈子里的各种恶性竞争都不稀奇,很多事情也无法完全杜绝,受损失的卖家很多时候也只能自认倒霉。
在这些受贿当中,除了帮助卖家提升排名,放宽平台权限,操纵客户评论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评论是消费者进行网购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者调查中显示,好评较多的产品会更加受到欢迎,所以刷单测评也成了电商卖家的主要不合规行为。尤其是对于新品来说,即使知道平台明令禁止,但很多卖家都会采用这种手法来提升排名,先保证能够“活下来”。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繁荣,虚假评论现象愈加泛滥。据国外评论网站Trustpilot的报告,平台评论数量在2021年达到4670万条,检测到的虚假评论数量也在增加。在这之中,平台在2021年共删除了270万条评论,比2020年同比增加了23%,发布的警告数量也超过12万条,同比增加了三倍。
亚马逊作为电商巨头,疫情期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更成为虚假评论的泛滥之地。亚马逊也多次因此被警告,被要求加大对平台评论的监管,去年的严打违规更是惹得圈内人心惶惶,刷单测评有了相应的减少。
但这种行为仍是屡禁不止,亚马逊也在不断采取措施,比如前段时间又起诉了几家刷单公司,从源头入手,再次给卖家敲响了警钟。
除了员工与卖家勾结,亚马逊内部问题也是不断,仓库员工纠纷更是常见,早前外媒也报道了一起亚马逊仓库经理偷盗之事。
具体来看,该名仓库经理偷窃了包括内部硬盘驱动器、处理器和CPU在内的高价值组件,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利用亚马逊的库存跟踪系统来定位特定的包裹,偷盗之后将产品卖给了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一家批发商。
这些被盗产品的总价值约为27万美元,该名仓库经理将面临最高二十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
除了亚马逊内部员工出现问题之外,因为亚马逊平台自身的体量,在与平台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卖家也可能会被“误判”,不论是哪种情况,卖家都要第一时间进行申诉,合理维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扫码关注二维码
2025-01-15 13:39
2025-01-12 12:07
2025-01-14 19:04
2025-01-16 09:16
2025-01-16 09:27
2025-01-10 17:30
扫码加入社群
扫一扫
关注亿恩公众号